武漢市市長李憲生
![](../images/200407/hb-2003-1111c2-3.jpg)
建設武漢城市圈,核心是提升和發揮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有其客觀規律。中心是針對周邊而言的,沒有周邊就無所謂中心。一個城市要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必須具備很強的集聚和擴散功能。在這一點上,武漢顯然還有不小的差距。“九省通衢”的武漢,區位市場優勢明顯,科教實力雄厚,產業基礎較好,自古就是地區經濟的中心。然而,在改革開放、加入WTO的新形勢下,武漢的傳統優勢在逐步減弱,總體聚散能力在逐步下降。在南有廣深、北有京津、東有滬寧這些迅猛發展城市的有力競爭下,武漢傳統輻射范圍內的城市正呈現“離心”現象,武漢有被邊緣化的可能。
在構建武漢城市圈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不斷增強城市聚散功能、強化中心城市“極核”作用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構筑差異性競爭優勢,大力推進區域性金融中心、商貿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建設,強化對周邊城市的服務功能;大力推進現代制造業基地建設,培育支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強化對周邊城市的產業輻射功能。通過聚散功能的發揮,把更大范圍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聚集在一起,又通過這種功能把這些資源輻射到周邊,從而加強區域內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好地發揮武漢在城市圈建設中的帶動作用。
穩定高效的合作機制,是建設武漢城市圈的重要前提。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領導下,以促進共同繁榮和發展為宗旨,與兄弟城市一道,探索建立武漢城市圈議事協調機制,實現合作機制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加強各城市之間的發展目標、產業結構、功能定位的溝通與銜接,緊密結合各城市發展戰略,確定區域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制定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共同舉辦武博會、武洽會等國際性活動,積極策劃和組織區域重大招商、推介活動,構筑區域經濟合作平臺。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大力發展外資、港澳臺資和民營經濟,培育市場主體,充分發揮企業在城市圈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武漢與周邊城市通過多年的合作,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協作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為武漢城市圈建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本世紀初的20年,是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實現湖北武漢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建設武漢城市圈,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國家和省的關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