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賴澤源
人口是城市的基本要素。直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關于城市等級的劃分,都是以人口的規模為標準的。特大城市這一概念的提出者,法國地理學家弋特曼就認為,大城市圈的人口標準下限為2500萬。
我之所以強調人口在城市圈建設中的特殊意義,不僅是因為上述原因。還因為,城市是高素質人群和人類優秀成果的聚集地。不管是作為財富的制造者,還是消費者,城市居民的水平都要比農村居民高得多。因此,城市人口的擴張,可以從創造財富和市場消費兩個方面,極大地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且,由于農村居民的大量減少,農民人均土地資源的大量增加,將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
工業化、城市化才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從這個意義上,也必須高度重視人口政策。湖北省在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戰略中,應該有更明確的人口規劃和人口政策。
當然,人口與人力資本有著原則的區別。這就涉及到教育的問題。這里所說的教育,不單是指學校教育,而是包括各種形式、各種年齡段的全方位的教育。從而使全社會的所有居民,各個居民的所有年齡段,都能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不斷地受到教育,獲得知識和技能。一旦形成了這樣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環境,眾多的人口,就會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本,何愁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快不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世界120個國家的評估,認定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開始實現了大眾化。但與發達國家高中升學率40%以上的水平比,我國還有很大的差距。義務教育的水平也不高。而且,當前有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比如,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的子女的入學問題,困難人群的孩子入學問題,缺乏熟練技能的藍領工人,等等,都直接影響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和效率。所以,我建議,在關于武漢城市圈建設的規劃中,應該補充教育體制創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