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瑩
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基本經濟體將不再是單個城市,而是一個個組合起來的、實力雄厚且具有戰略優勢的城市圈或城市群。
武漢城市圈建設已拉開帷幕。因此,探索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的發展道路,總結其成功經驗,對于武漢城市圈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長三角城市圈的發展道路與特色
長三角城市圈包括上海、蘇南、浙東北三個板塊,15個地級以上的城市,并有寧鎮揚、杭嘉湖、蘇錫常等多個城市圈,是現階段我國城市最密集、也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它以1%的國土面積,占全國5.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8.5%的國內生產總值、22%的財政收入和28.4%的出口額,是我國已經形成的一個中心突出、城市體系完整、區域分工較為合理、產業關聯高、整體競爭力強、發育已比較成熟的城市圈。
首先,從發育形成的條件看,中國比較成熟的城市經濟群率先出現于長三角地區絕非偶然。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它是憑借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深厚歷史根基及其城市經濟基礎;在外向型經濟和交通飛速發展的強力拉動下,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伴隨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步步推進中逐漸孕育形成的。
其次,從發展道路及特色看,一是“具有蘇南模式特點的城市化道路”。即起步時期的“自下而上”,發展小城鎮的城鄉一體化道路。但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又呈現出了“城鎮城市化,城市現代化,區域一體化”的新特點。正是這種鄉鎮推動小城市,小城市推動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推動大城市,最后由大城市中心突破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成長道路,成為長三角城市圈形成的一大特色。
二是有計劃的市場化發展,且政府作用十分突出。由于歷史基礎雄厚,相對于珠三角而言,本區域內要素市場和中介組織活躍,企業運作的市場化水平較高,現代化的市場體系也已初步形成。但政府投資或牽頭投資的各種鄉鎮企業、經濟開發區是長三角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而且地方政府及其基層社區組織主動推進農村現代化的意識明確,行為主動,因而在長三角城市化的進程中政府的強力推進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其市場化發展或可視之為政府宏觀調控下的高水平市場化,與珠三角自發而成的市場化及其城市群發展有明顯的不同。
三是域內城市主動圍繞上海自覺定位。相對于珠三角,長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首位度特高,因而域內城市,尤其中等城市大多都能根據自身條件,以上海為中心自覺定位,主動進取,爭取在區域一體化的資源配置與專業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進而以整體競爭力參與競爭。隨著上海在“長三角”地區龍頭地位的日益凸顯和交通、通信條件的不斷改善,“誰能主動接軌上海,誰就先一步獲得商機并快速發展”,已成為三地共識。于是,城際間的快速通道飛速延伸,蘇浙企業紛紛進軍滬上,僅浙江就已有5萬家企業進駐上海,使三地間的交流與合作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良好態勢。
第三,城市化動力:“差別激勵”與外向型經濟。長三角密集的人口、良好的城市基礎,尤其是上海的大都市示范效應,江浙文化中蘊涵的個人奮斗精神,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巨大差別使農村人口對城市化和工業化有著強烈的內在要求。民營經濟在這片土地上的蓬勃發展決非偶然。
城市化的外在動力則主要是外向型經濟。與其城市化道路的發展順序正好相反,它以出口與外資輻射為動力,沿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鄉鎮漸次推進。由于投資環境良好,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里的外來投資增長很快,且波動幅度小于珠三角;大多是首先契入中心城市形成生產力,然后再以各種形式向周邊擴散;正是沿著上海-中等城市—小城市—鄉鎮的輻射路線,資金、企業以及隨之而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迅速覆蓋了整個長三角地區;于是一個以上海為中心,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城市經濟群率先形成于這片沃土,并推動著城鄉一體化進程。
二、珠三角城市圈的發展路徑與特征
珠三角城市圈的范圍包括廣州、深圳等28個城市,但靈魂城市實際上是香港。
首先,從形成的條件及原因看,珠三角經濟發展的歷史基礎不如長三角,但卻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受益最早、經濟成長最快、市場化和國際化水平都比較高的城市地帶。20余年來,在香港經濟的帶動下其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從而保證了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及其城市經濟群的孕育和發展。它的地域比較狹小,主要沿珠江口兩岸伸展;城鎮體系中,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數量相對不足,但鄉鎮城市特別發達,規模和數量相當可觀,經濟十分活躍,充滿著活力,是珠三角城市圈發展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之初,這里即以香港為中心形成了自發的市場化過程,大量港資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涌入珠三角地區,極大地推動了該區域經濟發展。香港回歸之后,粵港間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了。
其次,從發展路徑及特征看,一是“新興”性的發展道路。珠三角城市圈的發展道路可以概括為:“承接香港,多頭并進,從無到有,全面鋪開”的自發的、市場化的發展進程。在這里,大城市、特區城市、中小城市、鄉鎮城市的建設發展是同時展開的,其中新興城市數量眾多,作用特別重要。而且其靈魂城市香港的巨大影響力,在某種意義上促使中等城市、小城市(縣城)必須與鄉鎮城市同時發展才能生存,從而形成一種自發的、各級城市多頭并進、爭相發展、市場化特征特別突出的城市化發展格局。因而與長三角的發展資金多元、市場外向不同,珠三角的發展資金主要源自港、臺,而產品卻有相當大一部分是面向國內市場。
二是高度市場化的城市化發展。相對于長三角而言,珠三角的城市化發展是“制度創新下的多種經濟共同發展”,尤以民營經濟與外資經濟為主體。因此出于對資本積累和對外來資本的競爭需要,珠三角的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一種各層次的城市一齊上陣、各自為政、競相發展的無序狀態。其結果一方面促使珠三角的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市場化的水平非常之高;但是同時這種自發的市場化的高速推進也帶來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弱化,發展規劃缺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內部橫向經濟聯系不強等諸多問題;既影響其區域一體化及其整體競爭力的提高,也延緩了珠三角城市經濟群的發育成熟。
三是龍頭城市首位度不高。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實際上是由香港“隱性”中心與廣、深“顯性”中心結合而成的,香港是其實際上的靈魂城市。正因如此,廣州、深圳的中心地位雖然凸顯,但域內城市對它的認同感及其內在凝聚力卻大為縮小。
四是制度創新作用突出。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珠三角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方面領先一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場主體;由于制度的不斷創新,使之在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和經營機制上均具有較大的先發優勢,中小企業,尤其鄉鎮企業的經營機制比較靈活,外向度高,近幾年還涌現出一批企業集團,競爭實力大為增強。
三、對武漢城市圈建設的幾點啟示
第一,就武漢城市經濟圈的核心而言,中心城市的突破至關重要。這在沿海城市經濟群的發展中表現十分突出。例如長三角的龍頭城市上海,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明確定位于國際化大都市并取得突破性發展后,對于整個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模式也應用于武漢城市圈的建設。同上海一樣,武漢也是一個歷史基礎雄厚,區位優勢突出,首位度特高的內陸中心城市;因而在目前所構建的100公里范圍的城市經濟圈中,武漢是當仁不讓的龍頭城市;但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信息化發展的當代社會,它必須具備本質上不同于域內其他城市的經濟內核,如城市經濟的國際化、信息化,內陸金融中心和制造業中心的打造等,如此才能形成強大的聚集與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地區,形成區域一體化之競爭合力,共謀發展。否則,在圈內各城市的調整磨合及其一體化發展中將會困難重重,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必須未雨綢繆。
第二,就湖北武漢的已有基礎看,武漢城市經濟圈的建設應當走“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型的發展道路。首先必須重視市場的作用。因為城市圈從本質上是追求經濟利益的城市經濟共同體,是市場行為的結果,它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市場化的過程,因而要遵從市場經濟規律,以市場為導向發展之;其實在市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城市圈本身也會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內在發展調整的機制。這方面珠三角城市圈發展中可供借鑒的主要經驗就是市場化下自發產生的廣泛的民營經濟,這是珠三角地區最具特色的經濟成份。顯然,武漢周邊城市,乃至鄉鎮地區不可能拷貝武漢模式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而完全依賴外資也不現實,因此珠三角的民營經濟發展模式或可作為借鑒。
第三,對于增強武漢城市圈內部的橫向經濟聯系問題,應當重視市場基礎下一體化和相對獨立性的結合。城市經濟圈在本質上是追求經濟利益的城市經濟共同體,是一體化的共謀行為。但應當認識到這個共謀行為是市場行為的結果,政府行為能加速或延緩其發展,但最終結果往往不以政府的意志為轉移,故其形成和發展與區域市場化的發展是同一過程。在市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城市經濟圈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調整的內在機制及其內在合理性,只有市場化,才會有真正的專業分工。過分的一體化反而會增加管理成本,阻止內部交易,而內部交易的基礎又是各部門相對的獨立性。所以武漢城市圈的建設一方面要注重市場本身對經濟圈建設的導向,同時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各城市的經濟獨立性,使圈內城市真正以市場為導向,利益為紐帶,逐步實現一體化發展,并以此為載體,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形成區域競爭之合力。第四,關于武漢城市圈的發育動力,必須找準城市經濟圈發展的內核問題。所謂的內核問題就是指某一城市經濟區域采取何種具體發展道路所必須正確把握的基礎問題,也可視為是選擇其特定發展道路的法理基礎。內核問題往往是支撐著整個城市經濟圈的形成、發育以及良好運作的最基本的,最具決定性的要件。沿海城市經濟圈的內核問題清晰可見,就是外資和出口。所謂的城市經濟圈無不圍繞著國際貿易和外資投入的利益而形成。相對于國內市場,沿海經濟以國際貿易的“超額利潤”為增長極,形成城市經濟圈的集體利益,主導著沿海城市經濟圈的內核問題。同樣,武漢城市圈的起步也起碼應該具有一個集體利益的“超額利潤”作為增長極,這就是城市圈的內核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武漢的道路有些特殊。即與沿海城市圈不同的是,其起步發展的內核問題未必是出口和外資。武漢城市圈在外向型經濟的競爭當中將很難獲得優勢。當然這并不是說出口和外資對內地城市圈不重要,而只是說它們難以成為發展的主要動力。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發展途徑,如果將武漢城市圈定位于為沿海外向型經濟提供支持的“經濟腹地”上,則可以與湖北武漢著力培育其制造業基地的發展戰略相結合,找準沿海城市的切入點,例如在先進機械的模仿、改良以及原料的加工方面就可以采取“進口替代”的戰略以配合沿海的外向型經濟。
第五,武漢城市圈的建設需要政府推動。長三角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供借鑒的經驗主要是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推動作用。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長三角的政府管理模式是其城市經濟群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一種強勢的政府宏觀政策導向的經濟管理模式。這種政府管理模式需要高素質的、強有力的政府力量和資源動員能力作為后盾才有可能實現;這方面武漢雖不如上海,但比其周邊地區的條件好,并對武漢城市圈建設中的“軟環境”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作者系武漢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