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張孺海 任大文 通訊員黎云
![](../images/200407/hb-20040711a1-1.jpg)
圖為京珠、滬蓉武漢全力大互通連接大江南北。
本報記者楊平周立新攝
交通體系是城市圈“實”的物理擴散軸,通信網絡則是城市圈“虛”的數字擴散軸。兩“軸”發展,就能撬動城市圈運轉。
“腸梗阻”導出7條出口路
6月下旬的一天,記者由武漢前往咸寧。沿京珠高速公路南下,上午8時許出發,不到9時就到了咸寧溫泉。
而幾年前,從武漢到咸寧需要近4個小時。咸寧市交通局干部匡燁說:“那時是走107國道,路況差、車輛多,擁堵不堪。我們出差武漢多是乘火車,因為乘火車只要1個多小時!
咸寧市一位副市長說:“過去到武漢,上午在路上,下午談工作,住一晚第二天才回來,F在,上午去后談工作,吃了中飯便回返!薄敖煌ň褪撬俣龋瑫r間就是距離!蔽錆h市交委主任黃蔚堂說,武漢市現有13條出口公路,總里程364.22公里,其中僅有武漢至宜昌、武漢至黃石及岱黃3條是高速路。他說,武漢出口通道“腸梗阻”,已嚴重制約了其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目前,進出武漢的車流量每日達10萬余輛,武漢長江大橋每日車流量9.2萬輛,大大超過我省其他跨江大橋的車輛總流量。
有專家認為,由于路網的制約,武漢與周邊城市難以形成產業鏈和產業群,武漢的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也難以擴散下去。
為緩解武漢市出口道路等級低、進出不暢問題,去年,武漢市規劃建設7條高速出口路,分別通往洪湖、孝感、紅安、仙桃、鄂州、麻城、咸寧、漢川等8個周邊城市。這些城市均在武漢100公里范圍內,高速通道建成后,均可1小時通達。
據介紹,這7條高速出口路建設總里程207.6公里,按雙向四至六車道設計,總投資約為91.1億元。項目建設資金以社會投入為主,全部招商引資。今年4月10日,武漢市交委與葛洲壩股份公司等6家投資商,簽訂了其中6條通道的項目投資協議。
武漢至孝感高速公路已于去年12月開工,其他6條路將在今年內開工建設。這7條快速通道與京珠、滬蓉高速公路,與即將竣工的武漢繞城高速公路,及城區主干道連接互通。
它們一旦建成,車程的縮短,無異于拉近了武漢與周邊城市的空間距離。
“回頭路”引出城市互動
城市之間的快速路只有連線成網,互聯互通,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武漢經濟圈大交通網才能最終形成。
目前,從“1+8”的武漢城市群看,“走回頭路”仍困擾著各個城市:從武漢出發到咸寧,再到鄂州、黃石,再到孝感、襄樊,再到荊州、宜昌,幾乎每往一個方向都得先原路返回武漢。武漢周邊城市之間的道路,直達路少,“斷頭路”多,有些根本就沒有道路直達,8個城市之間遠未形成互為聯通的交通網。
統計表明,到去年底,武漢城市群中四級以下公路占路網的比例,高于“長三角”、“珠三角”城市圈15個百分點,且路網密度低36%。“長三角”目前已基本建成完備的高速路網系統,地區級以上城市間已實現4小時通達,中小城市2小時通達。完善的路網帶來該地區城市規模普遍擴大,城市間基本首尾相連。“長三角”所具備的,正是武漢城市群所欠缺的。
有關方面專家認為,構建武漢城市圈交通網,除了武漢積極“突圍”外,還需要周邊城市的互動。各城市應在市間干線公路的規劃銜接上達成共識,在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區域干線建設和改造中加強溝通,做到建設同步、相互銜接。
目前,國家5縱7橫主干線和國家13縱15橫重點規劃線,有4條交匯武漢,有6條經過鄂東地區,加上省內“十五”規劃二級以上公路線,已初現以武漢城市群為節點的“米”字形放射狀路網雛形。
武漢除建7條快速出口通道外,其全長188公里的繞城高速公路今年內東北段將竣工,由于這條路離中心城區約30公里,緊臨周邊城市而過,它不但與武漢城區主干道連接互通,也拉近了周邊城市之間的距離。周邊城市可以通過此路繞城而過,互相連通。
周邊城市自身,也在積極地拉通相互連接的公路交通網。
隨州至岳陽高速公路的開工,拉通了天門與潛江的直接通道。
仙桃與天門過去隔江相望,伴隨天仙一級公路、干線路網建設的推進,現漢江公路大橋將其一橋連通。
經過仙桃、洪湖、赤壁,長約95公里的仙洪赤高速公路近期將按一級公路實施。此路建成,將越過長江,拉通咸寧到江漢平原的大通道。
寧波至樟木高速公路湖北段,橫跨城市圈東南角,由陽新界首入境,經陽新至咸寧橫溝橋與京珠高速公路相接。建成后,黃石到咸寧將不再走武漢。此路段已進入預可性研究。
連通黃岡、鄂州的江北高等級公路,已按一級公路標準開工建設。
橫貫城市圈西部的武漢至荊門高速公路已經開工,它將漢川、應城、京山、鐘祥、荊門與武漢串成一線,使這些中小城市融入武漢城市圈有了交通條件。
據介紹,到2010年,以武漢為中心,將形成“環形放射狀”高速公路網,完成圈內各市縣高等級干線公路改造,公路密度達到76公里/百平方公里。
此外,城市間道路運輸一體化格局也在加速推進。據黃蔚堂介紹,武漢市正對客運班車計劃運力的投放逐步實行招投標,鼓勵企業跨地區開行客運線路;鼓勵貨運企業異地設點,構筑快速貨運網絡;支持汽車租賃企業之間跨地區聯合,實現異地還車,形成區域性汽車租賃網絡。
隨著武漢經濟圈各城市交通部門合作機制的建立,公路互通、物流互動、人流互往的格局,正在逐步實現。
“空間阻隔”呼喚信息聯網
從武漢出差到周邊城市,雖然路程不遠、時間不長,但人們不得不準備兩樣通訊工具:“小靈通”和“全球通”。因為越過武漢市不論你到任何一個周邊城市,都再打不通武漢“戶口”的“小靈通”,只有用“全球通”解難。
人們呼喚“1+8”建立信息共用網。一位電信專家說,完善的通信網絡和方便的信息利用,可使武漢的教育優勢通過遠程教育等方式輻射到周邊地市,可使武漢的商業中心優勢通過物流調度、信息供給在整個城市圈范圍內得到最大體現。
據調查,目前我省交換機總容量達901.7萬門;接入網容量180萬線;全省17個市州、林區全部開通了小靈通電話,總用戶數達100萬戶;長途交換機總容量達207171路端;本地網傳輸光纜達到26000公里。
湖北電信已建成通達世界各地、遍布省內城鄉的固定電話網、用戶接入網、語音信息網、智能網、支撐網、分組交換網、數字數據網及寬帶多媒體通信網。
然而,與全國電信發展的整體趨勢相比,湖北電信已經發展滯后。據業內人士介紹,湖北電信每年在武漢城市圈的投資約占全省的70%,而在武漢市的投入占武漢城市圈的68%。從武漢與其他省會城市的通信收入結構比較上看,武漢市區通信收入所占比例非常高,絕對值遠遠超出成都、杭州等城市。但如果加上郊區業務收入,整體水平就明顯落后。
武漢郊區信息網落后,周邊城市的信息網就更加落后。因為網絡建設的投資不平衡,已影響到了周邊城市的發展速度。現實要求武漢城市圈整體信息化進程加快。
為實現信息聯網,湖北電信計劃未來三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到75億元,其中武漢城市圈所占比例為75%,達到56億元。
目前,湖北電信正在促進武漢市和8個周邊城市之間“小靈通”短信業務的相互聯通和統一使用,盡快提供短消息這一增值業務的互通。同時,建立統一的信息資源平臺和應用業務,建設互聯網業務新商業模式———“Vnet互聯星空”,并在此基礎上開發諸如VOD點播、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游戲、音樂等多類業務,以整個產業鏈的繁榮,實現城市圈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