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潘文華
![](../images/200407/hb-20040726a2-3.jpg)
7月3日,武漢愛特高科技公司在仙桃工業園區投資6000萬元的簽約儀式舉行。仙桃市委書記馬清明說,這是仙桃融入武漢城市圈的一個最新舉動。
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的重大決策,把仙桃納入“1+8”之列。仙桃市認為,仙桃應當好“二傳手”,要接過武漢的“發球”,然后傳遞到周邊。
仙桃靠什么吸引武漢的“發球”?馬清明說:靠特色增強吸附力,堅持以特取勝,打造特色城市。仙桃正著力打造五張“名片”,即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的溫州、武漢后花園、中部投資洼地和輕紡名城。
靠體制增強吸附力,營造體制優勢。仙桃市委、市政府提出,凡是民營能辦的事情,一律交給民營辦;凡是能夠進入市場運作的,一律推向市場,讓政府從更多的領域退出來。
靠環境增強吸附力,把環境建設作為仙桃的生命工程來抓。全市上下打好三張牌:“平安仙桃”、“信用仙桃”、“綠色仙桃”,營造最佳的創業環境和人居環境。
靠基礎設施增強吸附力,抓載體建設,抓平臺建設。仙桃作為全國、全省通鄉公路示范市,近幾年來堅持大辦交通、辦大交通,新建和改造公路500多公里,拉通了與武漢對接的大通道,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的“半小時經濟圈”,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三年時間,全市交通、水利、電力、通訊和市政五大塊集中投入40多億元,全面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構建了接軌武漢的大平臺。
仙桃靠什么向周邊“傳球”?馬清明說,仙桃既沒有礦產資源優勢,也沒有大中型企業優勢,最大的優勢是背靠大武漢,要堅持打好“武漢牌”。在招商引資上,要反復強化投資者“得仙桃者得武漢、進而得華中”的理念,引導一些大企業、大集團落戶仙桃。
在區域經濟合作上,仙桃正在探索三種配套發展模式:一是“前店后廠”,就是引導大中型企業將總部包括研發中心、營銷中心放在武漢,把生產加工基地放到仙桃,使大城市完備的綜合功能和仙桃加工成本低的優勢都能得到充分發揮,在分工合作中實現雙贏。二是“產業延伸”,主要是圍繞武漢核心區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上下游產品,為武漢大型企業配套。三是科技“聯姻”,吸納武漢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科技成果,到仙桃轉化開發,實現科技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目前,該市有200多家企業“攀高附貴”,與武大、華中科大、華農大、華師大等30多個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使企業研發中心延伸到高校院所,使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得以迅速轉化,仙桃從而取得向周邊輻射的技術優勢,一些縣市的工業項目開始與仙桃配套。
馬清明說,為了接好武漢的“發球”并向周邊“傳球”,仙桃圍繞輕型化、輕結構,著力抓大龍頭,創大品牌,建大基地,構筑優勢產業,打造輕紡名城,做大做強紡織、服裝、無紡布衛材、醫藥化工和食品加工等五大板塊,力爭五年內形成350億元的經濟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