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黃磊 任大文
竹子+激光=?
等號的另一端,武漢楚天激光集團的答案是:一個巨大的激光工藝品市場;咸寧市赤壁趙李橋鎮的答案是:山里的竹價漲了,農民的視野寬了、“荷包”暖了。
一切還得從2001年說起。這一年,楚天激光集團開發出一種深受歡迎的新產品:利用激光,在加工好的竹材上雕刻出各種精美的文化典籍和名勝圖景。為徹底解決原材料供應和就近生產問題,該集團選中了素有“楠竹之鄉”美稱的趙李橋鎮,決定在那里斥資600多萬元興辦赤壁楚天激光有限公司。
他們得到趙李橋鎮政府的全力支持:注冊登記手續一天之內辦結;鎮里無償提供700平方米廠房,還專門為該公司架設了電力專線。
100多名習慣了犁耙水響的農民工,從鄉野阡陌間一步踏入光電時代。電腦里安裝了成熟軟件,產品版式在武漢設計好后通過互聯網傳到赤壁,工人們經過培訓,熟練操作著與電腦連通的激光雕刻機。
與過去相比,這些農民工現在的收入已很可觀———月薪少則四五百元,多則千余元。3年來,他們中已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班組長和營銷經理。
公司大門之外,一個竹加工產業鏈逐漸形成———種植、販運、切割、打磨、碳化、拋光……一根楠竹出山時價值不到10元,公司最后的收購價相當于每根50多元。其間,道道工序都吸納農民加入,4位“加工大戶”從中產生。
6月底,記者來到“大戶”邱關富家。老邱介紹,為給楚天激光供料,他常年雇請30多位農民工,年合同額達60多萬元。而原來為竹床、竹涼席做材料加工,全年毛收入才30多萬元。
據統計,這家公司已累計在當地納稅170多萬元。趙李橋鎮副鎮長王金清說,這種高科技工業與傳統農林業的對接,為當地開發竹林資源提供了全新思路。
赤壁公司的發展,令激光工藝品成為楚天激光集團3大產業支柱之一:產品現有11大系列數百個品種,附加值極高且供不應求。該集團今年決定,購買并擴大赤壁公司現有廠房,未來3年內追加投資1000多萬元,今年產值達到億元。
企業、農民、地方經濟、相關資源,就這樣聚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并各自獲取最佳收益。
江鉆:擴張從武漢開始
今年3月,亞洲最大的油用鉆頭、礦用鉆頭制造企業江鉆股份,通過股權收購成為亞洲最大的麻花鉆生產企業———江蘇飛達公司的大股東。業內將此譽為“強強聯合”。
對于江鉆股份,人們只知道它于1998年11月在深圳掛牌上市,但少有人知道它此前兩個月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注冊成立。
1973年至1998年,江鉆從江漢油田的一個實驗工廠,成長為國內著名鉆頭企業。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公司總經理梅敬民意識到,小富即安不能抵御風浪,必須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從單一的工具制造企業向多元化企業集團轉變。
已經準備上市的江鉆,決定將總部和研發中心放在武漢。除了天然的地緣關系以及武漢的區位優勢之外,他們更看重武漢所擁有的資源———國家高新區政策、科研力量雄厚、市場輻射能力強、企業扎堆效應好、信息交流通暢……
上市后,江鉆股份參股華工科技,控股成立武漢天喻江鉆、江鉆聲屏障公司、江鉆工程鉆具公司等系列企業,進入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領域,充分利用了東湖開發區的各種優勢,并與武漢市的產業布局密切融合。
以此為基礎,江鉆股份組建起上海江鉆、承德江鉆,參股趨勢科技、中視傳媒,將“地盤”擴張到全國。2003年以來,該公司又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北美、俄羅斯、中東地區建立辦事處或分支機構。
有關人士評價,江鉆如將總部留在潛江,也不是不能夠實現擴張。但是,其擴張的視界、思路、成本、效率、力度等,都會大打折扣。“中軍帳”設在武漢,不僅使企業發展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更將科研和營銷人才順利地留在了公司。今年4月,江鉆股份更獲準開展博士后流動站工作。而以往,由于總部偏居潛江,本科生、碩士生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
總部遷漢的同時,留在潛江的鉆頭生產基地也在不斷完善產品體系,成為固企業之本的堅實基礎。憑借與北京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學院的聯合開發,憑借與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開展的技術合作,江鉆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65%以上,并出口美國、加拿大、伊朗等19個國家和地區。
讓涓涓細流匯聚成潮
1957年法國學者戈特曼提出“大都市經濟圈(帶)”以來,類似概念之所以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正是緣于區域經濟一體化所煥發出來的巨大能量。
不少專家認為,武漢城市圈的建設,最終就是要通過各優勢資源的重組整合實現區域優化配置,形成以武漢為“龍頭”、周邊相配套,武漢“前店”、周邊“后廠”,武漢為“研發”和技術密集區、周邊為“運用”和勞動密集區的產業格局。
楚天激光的南進和江鉆總部的遷漢,代表了此種格局的發展路徑。
放眼“1+8”范圍內,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依托,產業對接正在多個層面展開。
在煙草行業,武煙集團已在孝感、咸寧、黃岡乃至全省范圍內進行兼并重組,全省卷煙產能分散、競爭力不強的狀況得到根本改善;
在紡織行業,武漢一棉集團在沙洋興建集棉花收購、紡紗和織布于一體的大型企業,紅人集團在孝感投資8000萬元建設服裝出口加工基地;
在生物醫藥行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校辦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春天藥業等民營企業,相繼進入鄂州葛店經濟開發區;
在鋼鐵領域,武漢鋼鐵公司在大冶和黃石陸續建成大型球團礦生產基地,武漢遠鵬房地產公司在黃石興建彩板和鍍鋅板項目……
在武漢市青山區,黃石的華新水泥斥資數億元動建水泥和混凝土生產基地;在武漢開發區,潛江制藥將總部遷來;在東西湖,天門紡織機械公司征地130畝興建研發中心和機電一體化并調機項目……
通過對接,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諸多要素跨時空流動,各地的經濟生活因此而漸漸融為一體。
武漢市政府研究室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提出:城市圈的建設,必須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其基本含義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其主線是構建產業鏈、價值鏈。
可以這樣說,一個城市經濟圈的生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其區內不同城市和地區在產業上彼此分工、合作和要素配置與流動的優化程度,取決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培育與個性塑造。
黃石提出與武漢“互進共贏”,鄂州提出“依武而昌”,仙桃提出建設“武漢后花園”……“1”與“8”,都在重新確定自己的歷史坐標。
不必諱言,從總體情況看,武漢及周邊城市在產業結構及布局上多自成體系,尚未形成優勢互補、相互配套的產業銜接,缺乏區域性的優勢產業集群支撐。但畢竟,整合已經開始。
如果將近年來的資源流動視為涓涓細流,那就讓我們充滿信心地期待:涓涓細流匯聚成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