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張勇軍 任大文
去年,省政府邀集國內專家學者研討武漢城市圈議題;近日,省委、省政府專門召開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工作會議。如果說前者還有務虛成分的話,后者顯然已進入務實階段。
變1>8為1+8
長期以來,武漢“一城獨大”,GDP、財政收入均超過全省的1/3。周邊地市GDP多為100億元至300億元,財政收入總和還不及武漢這個“老大哥”。
隨著市場競爭區域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的興起,2002年6月,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在省八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了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建設武漢城市圈,即以武漢為核心,包括周邊100公里以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8市,逐步將其發展成內陸地區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
專家認為,武漢城市圈看似人為劃定,其實是武漢及周邊城市經濟聯系日益加強的必然結果。
早在1984年,武漢市就提出“敞開城門”、“兩通突破”,武漢與周邊城市經濟聯系漸趨活躍。
上世紀90年代,省委、省政府提出,發揮武漢“龍頭”作用,促進“城城通開、城鄉通開”,武漢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經濟互動,由自發狀態向自主全面發展。這一時期,“兩通開”項目有1萬多個,投資金額200多億元。
近幾年來,武漢作為特大中心城市的聚集、輻射功能得到顯著提升,大批國內外企業將區域總部、銷售總部、研發中心等移至武漢,武漢企業也紛紛向周邊擴張。東湖開發區快超出洪山區、江夏區的承載,直逼鄂州、咸寧;東西湖臺商投資區也漸漸逼近孝感、漢川。
雖然這種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也有人擔心:武漢與周邊城市的落差太大,產業關聯度不強,小而全、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甚至招商引資中相互殺價、惡性競爭。能否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圈,還是個問號。
單從城市體系看,武漢為城區人口400多萬的特大城市,周邊八市除黃石為64萬人口外,其余均為市區人口二三十萬的中小城市,缺乏100萬以上市區人口大城市的銜接、配套,城市體系斷層明顯。
但眾多專家在研究這種“落差”后認為,武漢“首位”度高,既是制約武漢及周邊城市發展的一個問題,也是實現錯位競爭發展的有利條件。一旦武漢強大的市場和科技等優勢,與周邊相對低廉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優勢融合,會迸發更大、更持久的熱力。
“1+8”在行動
武漢城市圈概念一經提出,立即引起各方熱烈反應。一方面,武漢市積極利用周邊資源,向外延伸輻射;另一方面,周邊8市圍繞武漢的市場、科技等優勢,依托武漢,借臺唱戲。
省委、省政府因勢利導,適時成立了高規格的武漢城市圈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圍繞課題調研、專家論證、規劃制訂、合作機制、項目實施等,指導、協調武漢城市圈的發展。
目前,省直部門及“1+8”城市分別拿出了有關城市圈的調研報告,厚厚兩大本,涉及產業布局、市場體系、交通基礎設施、城鎮規劃、招商引資、科技教育與人才交流等各個方面。在此基礎上,省委、省政府4月份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若干意見》。
這份文件提出四個“一體化”,明確了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方向和路徑,即:加強統一規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集聚產業群,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加快共同市場建設,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
無疑,武漢城市圈建設已由自發階段進入到理性推進階段。隨之,出現了三個明顯變化:一是高層來往頻繁;二是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步推進;三是市場主體的對流加快。
過去,武漢與周邊8市高層來往較少;現在,大家有了“自家人”的感覺,互訪明顯增多。城市圈內還成立了由9市分管書記、市長和秘書長等組成的工作網絡。武漢市黨政代表團赴黃岡、天門、潛江等市考察,孝感、鄂州、仙桃、潛江等市的考察團今年上半年又來到武漢,融入武漢產業鏈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道路的快速對接,各方的熱情也高漲。城市間的斷頭路基本消滅了;武漢市在打通13條城市出口路的基礎上,籌資86億元再建7條出口高速路;武漢輕軌尚未通車,就考慮將來向孝感、鄂州延伸。
市場主體之間的對流,比以往更頻繁。武鋼充分發揮龍頭作用,實現了與鄂鋼的強強聯合;武商、中商、中百集團利用自身優勢,在周邊城市開設一批連鎖店;皇經堂蔬菜批發市場在孝感建立3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武漢市供銷社在天門、仙桃等地建立棉花產業基地等。
周邊城市也紛紛打出“武漢牌”,利用武博會、武洽會、農博會等平臺,來漢推銷產品、招商引資;當地的一些骨干企業干脆將企業總部、營銷總部遷至武漢,投資興業。去年一年,周邊8市就有637個項目在武漢落戶,到位資金10億余元。
破除“1+8”壁壘
但武漢城市圈建設還只是剛剛起步,要真正實現“四個一體化”的目標,還有許多的溝坎要過,還有許多壁壘要破。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亞莉認為,至少有三大壁壘:觀念上的,體制上的,利益上的。
建設城市圈是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雙贏多贏,但記者在采訪中也聽到一些議論。
在武漢,有人擔心融合會不會變成“扶貧”;周邊城市也有人疑慮,武漢自身都發展不夠,愿意將項目向周邊轉移嗎?
其次,現行行政區劃下的考核體制,與經濟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使在相互毗鄰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與鄂州葛店開發區,也同樣表現出來。雙方不僅難以聯手發展,且存在惡性競爭現象。
行政區劃下的財政分灶吃飯體制,現行的經濟指標考核,無疑讓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利益的“殼”。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一時、一地的利益考慮,難免會站在本地局部的利益角度,對企業外遷設置一些障礙。
因此,專家認為:建設城市圈,必須改變地方保護主義下的“諸侯經濟”,打破市場封鎖;確立市場主體即企業的法權,讓企業能夠自由流動。同時,成立圈內跨地區的行業協會,變單個企業的力量為產業的力量,提高企業的“話語權”。
據介紹,上海市較早看到本地企業生產基地的外遷趨勢,因勢利導,成功實現了“騰籠換鳥”,使支柱產業不斷升級。常州市正視本地企業紛紛將總部外遷至上海這一現象,借勢用力,反而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盡管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不少專家認為:與長三角一個中心跨多個省份相比,與珠三角一個省份兩個中心相比,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同屬一省且空間距離均在1小時之內,僅有武漢一個中心,獨具特色,后發優勢不可小覷。
我們有理由相信,武漢城市圈經過艱苦的探索,必將成為中國內陸一個最富希望的新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