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生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面臨嚴峻挑戰
多元文化的沖擊。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經濟的全球化和傳播途徑的快捷化,一方面為廣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又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與選擇。比如,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互聯網、手機技術和IT產業的發展和興起,為信息、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給未成年人的學習、娛樂和生活開辟了新的渠道。由于新興媒體信息傳播分散多點、交互性強、流量大、管理復雜,再加上未成年人缺乏是非辨別能力,好奇、好學、好動、好模仿,可塑性強、自制力又弱、可變性大,自覺意識又差,對網絡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信息分辨不清,加上有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人和“黑網吧”,迎合未成年人的這些心理特點,大肆經營兇殺、暴力、色情甚至反動的有害軟件,嚴重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使得少數未成年人迷戀、沉溺于虛擬世界之中,精神空虛,行為失范,學業荒廢,身心受到巨大傷害與摧殘,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多元的價值取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正日益豐富著人們包括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競爭意識、獨立意識、效率意識等在未成年人心目中得到了強化,激發了未成年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未成年人完全獨立人格的形成。但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當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出現日益多樣化特點的時候,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就不可忽視。比如,一些領域特別是流通領域的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一些人的價值觀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等等。這些都給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帶來了難以低估的負面影響。
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以人為本,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必須認真研究和客觀分析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規律,樹立以人為本和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的觀念,圍繞學生成長、成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我們的工作貼近未成年人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群體,貼近未成年人的思想、情感、實際,切實改變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脫離未成年人實際、教育過程脫離未成年人主體、教育形式脫離社會及未成年人現實的傾向,努力培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中小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重點在中小學校。學校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切實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重視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校要為學生服務,了解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正確引導學生。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與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就業、心理健康等緊密結合,全方位、全過程地開展工作,建立健全科學、合理、適應未成年人成長特點和規律的學生考核體系。整合資源,營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需要社會方方面面主動承擔責任,要充分認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實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由部門工作向全局性工作的轉變,由單純的學校主抓向全社會共同參與抓的轉變,由單一的課堂教育、簡單的灌輸教育向覆蓋所有未成年人群體、覆蓋未成年人學習生活各個環節轉變。特別是要切實解決諸如社會風氣轉變問題、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感問題、文化產品精品戰略問題、整治“黑網吧”和凈化網絡問題、影視片分級問題、掃黃打非問題、未成年人正當權益保護問題等。要整合社會資源,依托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實踐教育、自我教育五大載體,強化社區和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責任,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未成年人、關心未成年人、幫助未成年人、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作者單位:省文明辦指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