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孩子們長大了,當他們回顧自己走過的童年時代時,沒有因為父母的離異而扭曲自己的人格、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話,那他(她)也許會感謝社會、家庭和學校中曾經關愛過他(她)的人。讓孩子有生存的安全感
據分析,一般人對離異或重組家庭會產生以下誤解:1、離婚的父母都是有問題的。2、單親的父母解決不了問題。3、單親都是窮困的。4、單親的家庭很可憐。5、單親家庭都需要幫助。6、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是有問題的。7、單親家庭的孩子都缺乏教養。8、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相處。9、造成越來越多的夫妻分居或離婚的原因是女性只顧事業,只為自己,不顧孩子。
針對以上歪論,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專家徐安琪呼吁,為了離異家庭子女的公平利益,社會更應關注的是學校、社區如何賦予離婚者及其子女以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父母應如何減少家庭沖突對孩子的不良刺激以及如何保障子女的福利和彌合其心理創傷。
武漢市某重點中學的陳老師認為,應當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作用。由居委會、關工委、學校、父母單位和家庭共同配合,為這些家庭解決部分實際困難。在新加坡,離婚夫婦在離婚時,必須向法庭提出一份詳盡的有關孩子未來的計劃書,即“育子方案”,將夫妻離婚后對孩子承擔的責任,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陳老師建議有關部門也可以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建立一個具體的負責機構,在夫妻離婚后,依托社區建立檔案,對離婚家庭子女的情況進行跟蹤、監督、檢查、協調,使離婚家庭子女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青教辦網絡已起到重要幫教作用
針對問題少年,特別是離異、單親家庭出現的問題少年,武漢市市區街及各個社區都成立了青少年幫教工作辦公室,對問題少年進行重點幫教。僅在今年上半年,江漢區青教工作者,就圓滿處理了近50名幫教個案,近300名幫教對象全部轉化。江漢區水塔街老甫社區的少年小武(化名),父母離異之后,缺乏管教,曾因吸毒被送進工讀學校。社區青教辦臨時擔當起了小武的監護人,幫助他爭取到自己的合法權益,穩定了小武的思想。目前小
武已經年滿18周歲,開始外出打工。
學校,應挑起保護和教育的重擔
以“離婚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為課題做過專門研究的北師大兒童心理學所所長林榮德教授認為,單親家庭中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在父親和母親離異后逐步產生良好適應性的重要原因,是學校教師的工作。為此,林教授呼吁,中小學和幼兒園及其教師,應積極挑起保護和教育單親子女的重擔,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單親子女的檔案材料,有的放矢地保護和教育他們,要給他們更多的愛,使他們充分體會到學校、班級集體的溫暖。
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的梁老師,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對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建立離異家庭學生檔案。從入學起就開始建立單親家庭學生的個人檔案,加強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的了解、跟蹤,并詳加記載。
第二,用愛心撫慰創傷。要選派充滿愛心、有一定心理學基礎、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與忍耐能力、有較強的領導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擔任班主任,特別要將其中最優秀的教師派到單親學生較多的班去作班主任。
第三,用友情彌補親情。單親家庭學生所處的環境,特別是他們每日每時所生活的班集體的班風和同學之間的良好關系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讓他們感到生活充滿陽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別幸運。
第四,創造活動環境,用鼓勵消除自卑。班主任應幫助他們對這一社會現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父母的事由他們自己去處理,孩子無法左右家庭。同時,要創造活動的環境,積極鼓勵單親家庭學生參加班集體組織的各項活動和社會活動。
第五,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班主任要對他們進行人生觀和生活目的教育,提高他們對理想、前途的認識,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導,轉變就表揚,達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談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勵,多方面啟迪。
第六,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倡導和參加社區教育活動,把單親家庭學生(包括其他學生)在社會上的情況也掌握起來。
第七,輔以嚴格要求。要開設講座或開展活動,對單親家庭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出格的事情。有了違紀行為決不能遷就,耐心的思想教育與嚴肅的紀律處理是不矛盾的。
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云曉認為:在社會轉型期,由于各種變遷引發的震蕩會使家庭變故增多。因此,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成為教育的重要課題。每一個民主的文明家庭都應當尊重兒童的權利,讓孩子了解家庭變故的真相,并有發表意見參與決定的機會。即使父母離異,也不應放棄對子女的監護職責,而要幫助其渡過危機;鄣幕橐鰧τ诤⒆邮橇己玫慕逃榱藘纱说男腋,人們有權改變痛苦的婚姻,卻無權將痛苦轉嫁給孩子。